關於韓國

KOREAN CULTURAL CENTER

  • 關於韓國
  • 歷史
  • 三國和其他國家的誕生

古朝鮮末期,滿洲和朝鮮半島一帶陸續出現新的部族國家。扶餘以滿洲吉林地區為中心,於松花江一帶的平原興起。當地人以務農及畜牧為生,並出產馬匹和毛皮等特產。
 
1世紀初,扶餘開始稱呼領袖為王,並與中國建交,積極開展外交關係。不過到了3世紀末,扶餘就成為了高句麗的一部分。每年12月,扶餘都會舉辦名為「迎鼓」的慶典活動,除了舉行祭天儀式,載歌載舞,還會釋放囚犯。雖然扶餘在建立地區聯盟的過程中衰落亡國,但高句麗和百濟的建國勢力仍自稱是扶餘的血統,在韓國民族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三國傳》記載,高朱蒙從扶餘南下,於公元前37年建立高句麗。
 
高句麗積極征戰,於白頭山和鴨綠江一帶日益昌盛。建國之初,高句麗一邊征服小國,一邊遷都至鴨綠江附近的國內城(通溝)。高句麗向中國漢朝進攻,將統治版圖擴大到遼東地區,東抵朝鮮半島北部。高句麗把滿洲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歸入領土,成為一大強國。
 
沃沮、東濊等小國位於咸鏡道和江原道北部東海岸一帶,但由於地處邊疆,發展較為落後。沃沮盛產海鮮,會向高句麗進貢上鹽和魚等貢品。每年10月,東濊舉行名為「舞天」的祭天儀式,以歌舞促進和諧。檀弓和果下馬(可在果樹下通過的小馬)是東濊的特產,十分有名。沃沮和東濊跟扶餘一樣,最終被高句麗征服。
 
馬韓、辰韓、弁韓等袖珍國於古朝鮮南部發展。馬韓分佈在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羅道地區,由54個小國組成,共有10萬戶家庭。弁韓以金海和馬山為中心,辰韓則位於大邱和慶州,都是由4-5萬戶家庭組成的小國。三韓在5月端午節和10月都會舉辦季節祭典以祭上天。全國各地的人聚首一堂,載歌載舞,品嚐美酒佳餚。
 
隨著鐵文化的傳播和農業技術的發展,高句麗、百濟、新羅這三個強大的國家在滿洲一帶和朝鮮半島誕生。三國中,高句麗是最早建立國家制度的國家,從1世紀後期開始擴大領土,並在2世紀後期加強以王為中心的中央集權。4世紀初,美川王將中國漢朝趕出朝鮮半島。公元372年,小獸林王引進佛教,頒布律令,設立國立最高學府太學等,以完善國家制度和統治體系。其子廣開土大王打敗契丹、肅愼和東扶餘,將領土擴至滿洲地區。此外,他南攻百濟,佔領了無數座城,擊退了侵略新羅的倭寇,將領土擴展到朝鮮半島南部。

 

百濟是由漢江流域的土著勢力與扶餘-高句麗血統的遺民和移民聯合,於公元前18年建立的國家。到了3世紀中葉,古爾王在位期間,百濟完全控制了漢江流域,並接納中國先進文化來完善政治體系。4世紀中期,近肖古王征服了馬韓地區,並向全羅道南海岸進發。百濟在北部黃海道地區與高句麗對峙,在南部則控制了伽倻地區。當時,百濟的領土面積廣闊,包括現在的京畿道、忠清道、全羅道、洛東江中游、江原道和黃海道。


 

삼국과 가야


 

stelegreatking_500.jpg

廣開土大王碑(高句麗, 5世紀)
廣開土大王,高句麗第19代王,將領土開拓至滿洲及沿海州一帶。公元414年,其子長壽王在吉林省吉安縣立碑,紀念父王的功績。石碑高6.39米,重37吨。碑文共1,775字,記錄了高句麗的建國過程、征戰偉績等。


 
新羅起源於斯盧國──辰韓的其中一個小國。公元前 57 年,慶州地區的原住民勢力、遺民和移民共同建立新羅。朴、石、金這三個氏族輪流登上王位,到了4世紀左右,他們佔領了洛東江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奈勿王讓高句麗軍隊駐紮於國內,以驅逐企圖侵略新羅的倭寇,並通過高句麗接受中國的文化。
 

goldcrowngaya_700.jpg

伽倻的金冠(伽倻, 6世紀)
出土於慶尚北道高靈,其特點是使用了立飾,用金線連接冠邊,凸出的部分可用來懸掛勾玉


 

painting_700.jpg

舞踊塚狩獵圖 (高句麗, 5世紀)
展示高句麗人勇猛狩獵的情形。
 
另一方面,以金官伽倻為首的伽倻聯盟在洛東江下游的弁韓地區出現。他們擁有鐵器文化,對洛東江流域帶來了影響。伽倻的小國很早開始種植水稻,農耕文化興盛,而且還利用豐富的鐵資源和海上航線與樂浪和倭寇進行貿易往來。

bronzeincenseburner_500.jpg

百濟金銅大香爐(百濟, 6世紀)
可了解百濟時代的工藝和美術文化、宗教思想,以及製作技術的珍貴文物。


 
新羅統一三國
 
到了5世紀,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建立了以君王為中心的強大統治體系,並積極擴張領土。427年,廣開土大王之子長壽王遷都平壤,佔領百濟的首都城漢城及漢江地區,領土範圍由竹嶺(今忠清北道丹陽及慶尚北道榮州一帶)遠至京畿道南陽面。高句麗不斷擴張領土,在滿洲和朝鮮半島形成一個龐大帝國,成為了東北亞的霸主。百濟因被高句麗入侵而失去漢江流域,於475年遷都至熊津(公州)。其後,百濟努力增強國力,試圖收復失去的領土。東城王加強與新羅的同盟關係以對抗高句麗;武寧王則加強地方治理,為復興奠定了基礎;武寧王之子聖王重新遷都至泗沘(扶餘),整頓體制,並與新羅聯手,奪回漢江流域的控制權。
 
6世紀初,智證王改國號為新羅,完善政制,並整頓首都和行政區域。512年,智證王征服了于山國,將其收歸國土。于山國就是現在的鬱陵島及其附屬島嶼獨島。
 
法興王通過頒布律令、制定官服、認可佛教等,穩定了統治體系,並吞併金官伽倻,擴張領土,完善中央集權國家的體制。眞興王將花郎道改組為國家組織,並大幅擴張領土。他從百濟手中奪佔漢江流域,征服了高嶺的大伽倻,佔領整個洛東江流域,沿東海岸將版圖擴展至咸興平原。
 
統一中國的隋朝動員超過百萬軍力進攻高句麗,但慘敗收場。612年,高句麗乙支文德將軍在薩水(今淸川江)幾乎全數殲滅隋軍,該場戰役被稱為薩水大捷。618年,唐朝消滅了國力大衰的隋朝,雖然多次入侵高句麗,但都以失敗告終。
 
高句麗抵禦隋唐入侵之際,百濟頻繁進攻新羅。新羅試圖與高句麗結盟,但未能如願,轉而改與唐朝聯手攻打百濟。金庾信統領的新羅軍在黃山伐擊敗階伯率領的百濟敢死隊,進軍百濟泗沘城。與此同時,唐軍入侵錦江河口。百濟受新羅和唐朝夾攻,最終於660年投降。
 
新羅消滅百濟後,與唐朝聯手進攻東北亞的最強國家高句麗。高句麗長期與中國兩大帝國交戰,國力大損,最終於668年滅亡。
 
唐朝在百濟舊地和高句麗地區分別設立熊津都督府和安東都護府,進行直接管轄,並在新羅首都慶州設立鷄林都督府,試圖統治朝鮮半島。新羅因此向唐朝開戰,在錦江河口的伎伐浦擊敗唐朝海軍,徹底瓦解其勢力,並驅除位於平壤的安東都護府,於676年統一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