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韓國

KOREAN CULTURAL CENTER

  • 關於韓國
  • 歷史
  • 朝鮮王朝

조선 (15세기)


 

14世紀末,高麗飽受權門世族權力過度集中、紅巾軍和倭寇入侵等內憂外患的折磨。以將軍李成桂為中心的勢力因擊退紅巾軍和倭寇而獲得民心。他們趕走了高麗的君王,並擁立李成桂為新王朝的首個君主,名為太祖。太祖即位後,將國號改為朝鮮,將風水地理的寶地漢陽(今首爾)定為首都,並建設都城、景福宮、宗廟、道路、市場等。
 
漢陽不僅位於朝鮮半島的中心, 而且可以通過漢江進行國內外交流, 是首都的最佳地點。
 
太祖之子太宗鞏固王權,奠定了國家基礎,並實行號牌法,掌握全國人口狀況,確立由負責國家行政的六朝(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直接向君王報告的中央集權體制。太宗的兒子世宗開啟了政治、社會及文化的鼎盛時期,設立了集賢殿,制定政策,並研究國家發展方向。世祖至成宗時期,為了確立國家的永久統治體制,編纂了名為《經國大典》的法典,並以此為契機,令朝鮮王朝的統治體制更加穩定。
 

創造韓文
 
韓國從古代王朝開始使用漢字,甚至使用借漢字標記韓語的吏讀和鄕札,但因為沒有可以自由表達意思的文字,所以迫切需要可以簡單學習和使用的文字。
 
於是,世宗於1443年創造韓文,並於1446年頒布。韓文仿照發聲器官的模樣製作而成,是世上最科學、最容易學習的文字,大大改善了政府和國民之間的溝通。此後,在為韓國作為文化國家奠定基礎方面,韓文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科學技術的發展
 
朝鮮時代,科學技術同樣發展得有聲有色,發明了水鐘自擊漏、太陽鐘仰釜日晷、天文觀測儀渾天儀等。
 
朝鮮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雨儀,用來測量降雨量,並在測量土地和製作地圖的過程中還使用了印地儀和窺衡。太祖在位時,以高句麗時代的天文圖為基礎,繪製了天象列次分野之圖;世宗在位時,根據中國的授時曆和阿拉伯的回回曆製作了七政算。醫學方面,朝鮮編纂了記載適合當地的藥材和治療方法的《鄉藥集成方》、醫療大百科《醫方類聚》等。活字印刷技術也很發達,開發出金屬活字癸未字和甲寅字,並印刷大量書籍。
 
朝鮮的外交關係
 
朝鮮從建國初期開始,就與中國明朝保持著友好關係,每年交換使節,文化和經濟交流亦十分活躍。與此同時,朝鮮也接受日本的要求,開放釜山、鎮海和蔚山三大港口進行貿易,並於1443年簽訂《癸亥條約》,在指定範圍內進行貿易活動,還與琉球、暹羅、爪哇等亞洲國家保持交流。
 
工藝技術的發展
 
陶瓷是朝鮮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之一。朝鮮王室或官府廣泛使用粉青砂器或白瓷。在青瓷上塗上白土粉的粉青瓷器,因為外觀樸素沉實,在朝鮮初期被廣泛使用。朝鮮的陶瓷技術不斷發展革新,在16世紀左右已經能夠製造精緻的白瓷。朝鮮白瓷繼承了高麗的傳統,乾淨又清雅,迎合儒生文化的取向,因此被廣泛使用。
 

cheonsangjido_700.jpg

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朝鮮, 17世紀)
在紙上描寫星宿的天文圖


 

壬辰倭亂
 
從建國的14世紀到15世紀,朝鮮與日本的關係一直都很融洽,但到了16世紀,日本要求增加交易,朝鮮沒有答應。
 
日本人發動了三浦倭亂(1510年)、乙卯倭變(1555年)等,令朝鮮社會陷入一片動盪。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結束了戰國時代長達120多年的混亂局面。他為了分散諸侯的力量,鞏固統治,於是動用20萬大軍入侵朝鮮,在1592年到1598年這7年間,發動了兩次戰爭,被稱為壬辰倭亂。
 

sundial_700.jpg

仰釜日晷(朝鮮, 17-18世紀)
利用隨時間與季節變化而改變的日影所製的太陽鐘


 

raingauge_700.jpg

測雨台(朝鮮, 18世紀)
在上面放置測雨儀來進行測量的「大邱宣化堂測雨台」



朝鮮的君王逃到宜州,向明朝尋求軍事援助。此時,日軍侵略了平壤和咸鏡道地區,令全國各地都出現義兵。朝鮮名將李舜臣將軍率領的水軍接連獲勝,掌握制海權,並守住湖南糧倉,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重挫日軍的氣勢。不僅如此,1597年日本再度入侵時,李舜臣將軍用13艘戰船與日本133艘戰艦展開激戰並大獲全勝,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這場戰役就是鳴梁海戰。
 

whiteprocelain_700.jpg

白瓷青畫梅鳥竹文壺(朝鮮, 15世紀)
朝鮮前期的青花白瓷,細膩地描繪了充滿韓國情懷的竹子、鳥和梅花樹。


 
日本頹勢漸顯,豐臣秀吉死亡,日軍隨即撤退。由於日軍的侵略,包括佛國寺在內的許多文化遺產被燒毀。不過,日本通過掠奪的書籍、活字和繪畫,學習了先進的學問和藝術,被綁走的朝鮮陶瓷工匠幫助日本發展了陶瓷文化。
 
平民文化的發展
 
朝鮮後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私塾教育的普及,百姓的生活質素得以提升,娛樂文化也變得豐富多樣。韓文小說變得普及,盤索里和假面舞等遊戲文化也非常發達。特別是盤索里,利用唱和說的方式來演繹具體的故事情節,深受大眾歡迎。民間藝人可以增減故事情節,觀眾也可以通過助興歎語參與其中,令盤索里發展成為具代表性的平民文化。
 
19世紀後期,申在孝對盤索里進行創作及整理。流傳至今的《春香歌》、《沈清歌》、《興甫歌》、《赤壁歌》和《水宮歌》被稱為「盤索里五部」。假面戲、山台遊戲等假面劇也受到民眾的歡迎。
 

sandaenori_700.jpg

山台遊戲
傳統民俗遊戲及舞蹈,雜耍藝人戴著面具進行相聲、跳舞、唱歌、表演的一種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