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
国乐是韩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统称。国乐始终伴随着韩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前行,但自从15世纪初世宗大王制作了东方最早的有量乐谱(能够体现音高和音长的乐谱)——井间谱,重新整顿宫廷音乐以来,初步建立了国乐的基本框架。
世宗大王制作了井间谱,还安排制作和改进了传统乐器,并亲自作曲“宗庙祭礼乐(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民乐(意为与百姓同乐)”等歌曲。在朝鲜时代末期,随着外来音乐的传入,掌乐院首次使用“国乐”一词来专指韩国传统音乐。
国乐范围广泛,包括宫廷音乐、朝鲜时代儒生的风流音乐——正乐和正歌、民间流行的板索里和散调等民俗音乐,还包括在宫廷献给国王的呈才、驱煞舞和僧舞等民俗舞蹈等。
其中,正乐是指宫廷音乐、灵山会相、歌曲以及时调等上流阶层所享受的音乐。而民俗音乐则包括巫俗音乐、梵呗等佛教音乐,以及民谣、板索里、杂歌、散调等传自民间的各种形式的音乐。
就民谣而言,《阿里郎》是体现韩国民族情感的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于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密阳、旌善以及珍岛等不同地区,传承不同的《阿里郎》歌词和曲调,种类繁多。演奏国乐的传统乐器也有很多种类。在国乐中所使用的传统乐器种类达60多种,包括觱篥、大笒、奚琴、伽倻琴、玄琴、长鼓、鼓、编钟、编磬等。按照乐曲以不同乐器组合演奏。
其中,伽倻琴、玄琴、牙筝、琵琶、奚琴等为弦乐器,大笒、觱篥、短箫、太平箫等则为管乐器。此外,鼓、长鼓、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是在民间广泛普及的传统乐器。
民俗舞蹈
民俗舞蹈按照表达内容可分为驱煞舞、巫舞、太平舞及闲良舞等。此外,也有手持扇子的扇子舞,以及手持剑的剑舞。在佛教仪式上表演的僧舞也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有戴上面具来讽刺两班贵族社会的假面舞和农民为祈求丰收而表演的农乐舞。假面舞和农乐舞表演中都会使用小锣、鼓等乐器,以烘托气氛。
韩国的绘画伴随着韩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古墓壁画彰显出高句丽、百济以及新罗人雄浑且巧夺天工的绘画技艺。韩国有不少绘画艺术从中国传入,并传到日本。在高丽时代,佛教绘画艺术广泛流行,而到了朝鲜时代文人画则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在任何时代都普遍受到欢迎。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和老虎、鹿、鹤等动物都成了绘画的主要题材。
自18世纪起,描述非宫廷生活——平民社会人情风貌的风俗画开始流行。金弘道和申润福等天才画家还在风俗画上大胆地描绘过妇女在夏季露出大腿,溪边避暑纳凉等情景。
书法是通过笔墨的浓淡枯湿、强弱变化来表现优美线条和文字的艺术,虽在绘画中广泛应用,但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在韩国深入人心,最好的证明即笔、墨、纸、砚被称作儒生的“文房四友”。
金正喜(1786~1856)是韩国乃至全世界书法史上独领风骚的书法家。他创出了风格独特、造型优美的字体,连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由于他的号为秋史,因此人们将他的字体命名为“秋史体”。
陶器
白瓷则代表了100-600年前的韩国陶瓷,可分为无彩色的纯白瓷,用钴料画成青色图案的青华白瓷,以及使用氧化铁红颜料的铁华白瓷等。钴是通过中国从波斯进口的珍贵颜料。
当时,在京畿道广州设有官窑(国家直接经营的瓷窑)。400年前,日本入侵韩国绑架了陶匠,使当时韩国的先进瓷器技术流传到了日本。
除了青瓷和白瓷之外,500-600年前流行的粉青沙器也非常有名。粉青沙器是过去在高丽官窑工作的陶匠因为王朝灭亡、官窑解体而独立制作的瓷器。
如今,绘画、书法以及瓷器等传统艺术品通过首尔仁寺洞的各种画廊、古董商以及拍卖活动被广泛交易。
传统工艺
在数千年的韩国历史进程中,工艺品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因此种类繁多。木头主要用来制作衣柜、文件柜以及桌子等家具,竹子、藤、莞草、荆条等则用来制作各种日用品。此外,还用韩纸制作假面、娃娃,并将韩纸搓成各种花纹,用于装饰。
工匠们在珠宝盒、镜台以及针线盒表面涂上从漆树皮中提取的树液,使之更具美感、坚固耐用。还将牛角展开成纸状薄片后,制作在上面绘制各种图案的华角工艺品;对葫芦进行雕刻、涂色制成装饰品;并将鲍鱼、海螺等的贝壳加工成薄片,用作家具装饰。
妇女工艺有刺绣和打结工艺两种。用针线在布料上绣制各种图案的刺绣,主要用于韩服、屏风以及坐垫褥子等的装饰。而打结主要是将线缠绕成结,制作各种各样的挂饰。除了刺绣和打结工艺之外,将布料染成各种颜色的染色工艺也颇为流行。